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生态保护 > 环保动态

改革因“绿”而生 美丽重庆向“绿”而行

发布时间:2024-09-11 15:51
发布时间:2024-09-11 15:5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当前,重庆正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1—8月,重庆生态环境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长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0天,同比增加3天;

重点建设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这是重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城乡风貌整体大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出的答卷。

立秋时节,位于万州区的大周溪依傍着两岸青山,潺潺的溪水顺流而下,是当地居民推崇的休闲之所。然而,一年多前,这里杂草丛生、泥沙淤积,根本没人愿意靠近。为让大周溪河岸绿水清,万州区对此地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不仅沿河两岸重新铺设污水管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还实施了以堤防护岸为主的流域防洪工程,提高河岸稳定性,有效保障了水环境安全。

如果说“治水”勾勒出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丽画卷,那么,“治土”则让曾经的污染地块得以高效利用。位于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的老重钢焦化厂,工程人员正在对原建设用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达到“应治尽治”,他们对污染土采取三种处理方式:一部分作为生产水泥原料;一部分通过高温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还有一部分则采用固化方式,使其达到填埋标准,进行填埋。

为提高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能力,避免在治理修复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大渡口区创新体制机制,在全市率先将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安全监管纳入区住房城乡建委监管范围,同时从项目立项、招标环节完善项目监管流程,全面保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

这只是全市土壤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放管服”改革,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案的备案权限和轻度污染地块、非敏感用途地块的土壤污染全过程管理权限下放至区县政府;同时,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全过程管理。

2023年,我市全年完成28块污染地块修复,提供净地面积2670亩;在加强质量管控方面,对102块土壤污染重点地块进行遥感监管,对41个重点污染土壤处置终端和地块进行全天候AI视频监管,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治水”“治土”的同时,蓝天保卫战也从未停止。渝中区出台绿色工地建设标准,大力建设全密闭施工工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城市建设工程车辆纯电动替代运营示范项目,每车每年可节约燃油成本近10万元,减少碳排放近百吨、颗粒物排放约30公斤;九龙坡区强化对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和设备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到2025年,当地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累计将达到16%……

在市级层面,我市还将建立“治气”部门联席机制,统筹相关市级部门同步研判、同频预警、同时应对、同向治理;建立督导问题库和“曝光”、“督企”、“督政”、纪检政治督查、885生态报表考评的“1+4+1”问题督导和整改落实机制,不断完善应急应对管控机制。

此外,重庆还加快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包括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探索“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5类“无废城市细胞”评估细则,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评估指南、“无废指数”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等。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重庆将锚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总体要求,完善支撑美丽重庆建设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着力打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标志性成果。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皇家赌场_皇家赌场app-中国福彩网官网推荐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